
在刘冠军主任的临床诊疗中配资公司有哪些,常遇到因“忽视口腔小问题”延误治疗的患者,老陈的案例就是典型——这位湖南籍患者,20岁起就把“一天两包烟、一小袋槟榔”当成日常,半年前舌头底下长了溃疡,以为是“上火”,喷了西瓜霜就没管。可这溃疡不疼不痒却总不好,还慢慢长成硬疙瘩,吃东西磨得渗血,直到脖子鼓了包才就医,最终确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很多人觉得口腔癌离自己远,其实它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且越来越年轻化。”刘冠军主任强调,“不少患者把早期症状当成‘上火’‘普通溃疡’,硬生生拖到晚期,其实只要留意信号,早发现、早干预,口腔癌的治愈率很高。”
口腔癌的“红色警报”:这4个信号别当成“小毛病”
刘冠军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梳理出最易被忽视的口腔癌早期信号,每个信号都藏着关键判断点:
1. 顽固不愈的溃疡:超过2周没好就要警惕
展开剩余82%“普通溃疡7-14天会自愈,像‘临时的小伤口’;但癌性溃疡是‘赖着不走的隐患’。”刘主任解释,若同一位置的溃疡超两周没好转,且边缘不整齐、质地偏硬,表面像菜花一样凹凸不平,或底部有硬结,哪怕不疼,也要及时排查——临床中不少患者就是因“溃疡不疼就没事”的想法,错过最佳时机。
2. 异常的口腔粘膜:白斑、红斑别不当回事
正常口腔粘膜是粉嫩光滑的,若出现擦不掉的白斑(像“贴了层白膜”)、红斑(发红且粗糙),或粘膜变得干涩、失去弹性,这些都是刘主任口中的“癌前病变信号”。“这类粘膜改变是身体在‘报警’,说明细胞已出现异常增生,若持续受刺激,可能发展成癌。”他提醒,尤其吸烟、嚼槟榔的人,发现粘膜异常更要重视。
3. 不明原因的肿块或结节:硬、固定的疙瘩要当心
口腔内突然长出硬结、菜花状的小疙瘩,或脖子上摸到活动度差的包块(可能是转移的淋巴结),别误以为是“淋巴结发炎”。刘主任强调:“癌性肿块多是‘硬邦邦、推不动’的,普通炎症肿块摸起来偏软、能轻微活动,两者手感差别很明显,若发现前者,一定要及时做病理检查。”
4. 突然的口腔功能异常:牙齿松、张口难别拖延
若没蛀牙却突然牙齿松动,或张口幅度变小(比如以前能张大嘴咬苹果,现在只能小口嚼),甚至舌头麻木、说话含糊、吞咽费力,刘主任指出:“这可能是肿瘤侵犯了神经或骨骼,已经不是早期信号了,必须马上就医——临床中曾有患者因‘舌头麻’拖延,确诊时肿瘤已侵犯舌神经,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刘主任还特别提醒:要区分“复发性溃疡”和“创伤性溃疡”——前者位置不固定、会自愈,基本不会癌变;但后者常因残根、尖锐牙尖或不合适的假牙反复摩擦同一位置,长期刺激就可能诱发恶变,“就像反复刮同一个伤口,再小的伤也难好,还可能变严重”。
刘冠军主任提醒:这4类人是口腔癌“高危人群”,尤其要警惕
口腔癌不是“突然长出来的”,而是长期刺激积累的结果,刘主任结合临床数据,列出4类高危人群:
1. 长期嚼槟榔的人:“最危险的习惯”
“槟榔里的槟榔碱会像‘慢性毒药’一样,反复刺激口腔粘膜,让粘膜从正常→增生→癌前病变→癌症,这个过程可能只要5-10年。”刘主任说,临床中遇到的口腔癌患者,超60%有长期嚼槟榔史,湖南、海南等槟榔消费大省,口腔癌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倍以上,“哪怕每天只嚼一小袋,也是持续的伤害”。
2. 烟酒不离手的人:“双重刺激更致命”
吸烟产生的焦油、酒精中的乙醛,都会损伤口腔粘膜,两者结合更是“雪上加霜”——刘主任解释:“酒精会让口腔粘膜血管扩张,加速致癌物吸收,吸烟+喝酒的人,患口腔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8倍以上,尤其喜欢‘边抽烟边嚼槟榔’的人,风险更是叠加。”
3. 口腔有“慢性刺激”不处理的人:“小问题拖成大隐患”
牙齿断了不补、尖锐牙尖反复刮粘膜、戴不合适的假牙磨牙龈……这些“小毛病”在刘主任看来,都是“致癌的温床”。“临床中曾有位患者,假牙边缘磨得牙龈红肿,却将就戴了3年,最后磨出的溃疡变成了癌。”他强调,这些慢性刺激会让口腔粘膜长期处于“受损-修复”的循环,时间久了细胞就可能突变。
4. 感染HPV的人:“年轻化的新诱因”
“近几年发现,HPV感染尤其是HPV16型,成了口腔癌年轻化的重要原因。”刘主任指出,这类患者多是年轻人,肿瘤常长在舌根、扁桃体部位,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当成“咽炎”。“有不洁性生活史、或伴侣感染HPV的人,若出现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要及时做HPV检测和口腔检查。”
远离口腔癌,刘冠军主任给出3个“实用建议”
“口腔癌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结合临床经验,刘主任给出具体可操作的预防方法:
1. 先戒“致癌组合”:槟榔、烟酒能戒就戒,不能戒就“减量”
“戒槟榔是首要的,哪怕之前每天嚼一袋,现在减到半袋,也是减少粘膜刺激;烟酒同理,烟从一天两包减到半包,酒从每天喝变成一周喝1次,都是进步。”刘主任说,临床中不少患者戒槟榔后,口腔粘膜的增生情况明显改善,“晚戒不如早戒,哪怕50岁戒,也能降低后续癌变风险”。
2. 管好口腔“小问题”:别让“刺激”变成“癌变”
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每半年到一年)洗牙,减少口腔炎症;牙齿断了、坏了及时补,残根残冠不能修复就拔掉,尖锐牙尖磨平;假牙不舒服马上找医生调整,“不合格的假牙就像‘慢性刮刀’,别将就戴”——这些小事做好,能避免大部分口腔慢性刺激。
3. 定期做口腔检查:高危人群要“加密”检查
“普通人每年做1次口腔检查就够,高危人群(嚼槟榔、嗜烟酒、HPV感染者)建议每半年查1次。”刘主任解释,医生会用专业仪器观察口腔粘膜,若发现可疑区域,会做甲苯胺蓝染色(癌前病变会染色)或取一小块组织活检,“很多癌前病变早期干预,比如激光治疗,就能避免发展成癌,比晚期治疗省事也省钱”。
最后,刘冠军主任提醒:“口腔是身体的‘门户’,别忽视这里的‘小毛病’——溃疡、肿块、粘膜异常,哪怕不疼,只要超过两周没好转,就别硬扛,及时找口腔科或肿瘤科医生检查,早发现一步,康复的希望就大一分。”
发布于:北京市旺润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