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证券配资服务网
今天化学加特别整理,为大家介绍2025年备受各界关注的中国杰出化学家名单(一),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他们分别是:陈永胜、崔勇、郭林、胡文平、焦宁、金万勤、李春忠、李隽、骆广生、马丁、任斌、申有青、唐波、王殳凹、王训、夏海平、徐铜文、张万斌。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各个细分领域的科研创新代表人物。

陈永胜,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胜教授一直致力于碳纳米材料、有机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转化与存储等方面的研究。他至今已在包括
Science/Nature(共5篇,通讯2),Science/Nature子刊(共13篇,通讯11),JACS/Angew(共41篇,通讯26),Adv. Mater.共36篇,通讯24)等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他引8万余次,共4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ndex 130。于2014-24年间连续11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973计划课题、86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项目;目前担任《Carbon》、《Energy Storage Materials》、《Science China Chemistry》、《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期刊的编辑/编委。

崔勇,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手性聚集和结晶方面研究,实现手性位点单分散多孔材料的精准合成,模型化了手性分离和催化过程,创建了手性多孔催化和分离新体系。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及上海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兼任
Materials Horizons科学编辑、Chem Soc RevSci China Mater等期刊编委。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感动北航人物、北航“立德树人卓越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在
Science、NatureNat. Catal.、Nat. Mater.、JACS、Angew. Chem. Int. Ed.、PNAS、Chem. Rev.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21000余次;指导博士生4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评北京市优秀论文。 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第一获奖人,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胡文平,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2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22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第一获奖人)、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胡文平教授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在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光电器件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他是我国有机半导体晶体工程及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物理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聚焦源头创新,构筑了“有机半导体晶体-高迁移率材料-高性能物理器件”的特色研究体系。发表SCI论文700余篇(IF>10.0的32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23篇),Adv. Mater. (116篇),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85篇),被SCI引用>46,000次(H因子=105)。编写中文专著《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低维分子材料与器件》,英文专著《Organic Optoelectronics》等。

焦宁,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绿色化学、药物合成的绿色化、基于代谢类疾病的新药发现研究,在氧化反应、氮化反应、卤化反应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提出了简单碳氢化合物氮合反应的概念,利用氧气为氧化剂突破了氧合反应的瓶颈,通过氧化、氮化、卤化反应实现药物活性中间体的绿色、高效合成及修饰,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为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扎托洛芬、雌酚、生育酚、花椒毒素、扁豆毒素、青藤碱等药物和天然产物的后期高效修饰提供了有效方法;获批发明专利1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
Science、Nature、Nat. Chem.、Nat. Catal.、Nat. Metab.、CCS. Chem.等杂志发表论文190余篇,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担任Chem. Sci. 副主编及多个期刊编委,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等奖项 。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973”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的研究,主持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10多项科研项目, 在
Nature、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IChE J.、J. Membr. Sci.、Chem. Soc. Rev.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被引用2万多次;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件;担任膜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编辑,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2019年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授予分离科学领域的Underwood奖章,2021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的“洪堡研究奖”。

李春忠,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化工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材料化学工程与低碳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高值化学品电催化合成与过程强化,先进能量转换材料与新型储能电池,多元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微纳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与过程放大等。在
Nat. Cata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Joule.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50余篇,Web of Science检索总被引用45000余次,H因子103,2018-2025年入选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要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2006和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李隽,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获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所教授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入选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稀土和锕系重元素量子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引用70000余次(H-index>110)。

骆广生,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作为清华微化工技术方向创始人和分离科学与技术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微尺度流动化学、微化工技术、分离科学与技术、多相流动与传递、粉体材料制备等研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任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化学工程与技术组成员,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际标准委员会微气泡分委会成员、国际微反应技术会议学术委员、国际溶剂萃取委员会国际委员。任CJChE 执行主编和
Particuology、《化工学报》、《中国科学-化学》、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Reaction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Journal of Flow Chemistry等多个杂志的编委。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创新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多次获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首批入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

马丁,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中国化学会会士。研究领域为针对能源和环境中的催化问题,在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设计新催化过程,构建新型高效催化剂体系,并结合operando表征手段来解决催化过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包括C1化学(合成气、二氧化碳、甲烷、甲醇的转化);氢气的催化制备和输运;废塑料转化等。曾获中国催化青年奖、首届腾讯科学探索奖、首届新基石研究员、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23)等奖项。

任斌,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致力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新方法发展和仪器研制,重点解决高空间分辨、高时间分辨和高灵敏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在重要模型体系如电化学表界面过程及细胞生物体系的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针尖增强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光谱电化学,纳米电化学,电催化,表界面过程和机制,精准化学测量,单分子光谱和电化学检测,纳米光学等。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第二完成人)。担任《Analytical Chemistry》、《光散射学报》、《J. Phys. Chem.》、《物理化学学报》、《电化学》等多个杂志的编委。主持包括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科学仪器专项、中美化学领域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

申有青,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浙江省智能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兼任美国化学会
Chem & Bio Engineering执行主编、Elsevier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执行主编;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分会、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等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递药高分子合成与递药机制的研究,创制“电荷反转”等高分子载体功能调控新方法,提出了高分子载体诱导细胞转胞运实现血管主动外渗和瘤内主动渗透的肿瘤主动递药新机制,突破主导本领域40余年的传统肿瘤靶向递药理论,以此创制国内首个获美国FDA临床批件的高分子递药系统。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获41余项中美专利授权,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3个递药系统获5个中、美临床试验批件并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获美国FAD和欧盟批准的用于胰腺癌和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孤儿药。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3)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

唐波,崂山实验室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和化学教指委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Chem Comm杂志成立60周年杰出贡献奖。所领导的团队入选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唐波教授主要从事分子与纳米探针构建及其生物与能源利用、海洋资源高值化化学转化与利用等方面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在
Nat. Synth.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论文SCI他引43000余次,H-index 103。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王殳凹,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延续资助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士、全国青联委员。长期从事环境放射化学研究,面向乏燃料后处理、环境放射性污染控制、核事故应急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复杂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精准识别理念,克服了复杂源项核素难分离、痕量污染净化不彻底、人体暴露去污效率低等领域瓶颈问题,发展了新一代镧锕分离策略、核素净化材料和装置以及锕系核素促排剂,为建立源头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治理-人体污染清除的综合防治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作为通讯作者在
Nature、Nat.Sustain.、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hem、CCS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全部论文被Science、Nature等期刊论文引用评价超过20000次,1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ndex为77。部分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授权国际专利3项、中国专利21项,研发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技术与装置已在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实现应用。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腾讯科学探索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王训,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 功能纳米材料控制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 兼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学报》、
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China Materials、Nano Research等期刊编委 。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3年度排名第一、2008年度排名第二),并曾获首届科学探索奖(2019)、ISHA Roy-Somiya Award(2018)、首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青年科学奖(2015)、第八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 IUPAC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等奖励和荣誉。

夏海平,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9年)。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和余金权教授分享了第七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主持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5年获toddart Science Fund Scholar Award、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22年入选“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2014年入选福建省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研究方向为碳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并命名了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从0到1的工作。并入选国际经典教科书《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英文最新版。已发表论文近300篇,通讯作者论文曾被highlight 50多篇次。所开发的碳龙已获美国专利、中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11种“碳龙试剂”已进入百灵威(J&K)试剂目录面向国内外销售。

徐铜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安徽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目前担任中国膜工业协会电驱动膜专委会主任,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Adv Mater Techno等10余种国际英文期刊的编辑/编委及《化工学报》等4种国内核心期刊编委。在Nature(2),CNS子刊,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IChE J等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SCI 他引34000+次,H-因子95; 2014-2024连续十一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作者名单,多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出版中英文专著四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13项转化,成果转化企业获得融资4.4+亿元;建成离子膜生产线15条,总产能200万平方米/年,获得国家新产品证书2项和重点环境保护证书1项,编写中英文离子膜及相关技术标准6项,离子膜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应用,在线服役装置超过2200台(套),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课题组已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150余名,15人次以上获得国家杰青和四青人才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化学生物协同物质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院长 , 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中国化学会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特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团队长期致力于新策略手性催化体系创制、高效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研究以及手性药物绿色合成工艺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包括
Scienc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等高水平期刊),有多项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 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抗癫痫药物布立西坦、抗肺结核药物贝达喹啉和大品种香料薄荷醇等多种手性化合物产业化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并完成技术转让,其中薄荷醇和布立西坦的高效不对称催化氢化合成工艺已分别被万华化学和奥锐特药业采用并建成工业化生产线。
旺润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